我的零缺陷质量控制之路

 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6-09 16:44
原始阶段:旧方法(判断检验)
有很多人告诉过我,过程检验就是拿产品与标准对比,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剔除不良品。因为全检需要太多的人力,物力,所以抽样检验应运而生。我认为,任何由人来完成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良率,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打起十二分精神,防止生产出不良品。同时,我还粗略地认为提高检验的严格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率。简而言之,我以前认为判断检验是世上唯一的检
验方法。
阶段 1:初遇统计质量控制(SQC)
1951 年,当时我主管日本管理协会的教学工作,一位来自Nippon 电子公司的A 先生来拜访我,问我是否听说过质量控制。我回答说,我所理解的质量控制指的是致力于检验产品,提高产品的质量直至消除不良品。
这位 A 先生说:“这种解释不够完全,如果不使用统计学,就不能称为质量控制。”然后他向我解释美国式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,给我讲解了实验性规划法,如何确定显著性差异,鱼骨图,直方图,以及用于信息检验的控制图。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,我还听他解释了诸如标准极限、控制极限、控制图、3SD 极限、X-R 控制图、P 控制图、基于统计学的抽样检验等。
给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以降低即将出现的不良率为目标的信息检验,这是具有改革意义的思想。在这种方法之下,先画出控制图,一旦有某项指标超出允许限度,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会被反馈给相应的流程,从而改进操作方法。更使我震惊的是,通过3SD 控制极限分类可以确定某一情况是否正常,这是真正革新性的方法。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各种检验法彻底地革新了我的想法,在我看来,实验性规划和确定显著性差异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。
A先生告诉我,他对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抽样检验有十足的信心,在这一系统里,原本仅仅依靠直觉的抽样检验获得了科学的、有统计数据支持的依据。
他临走时说的话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:“现在,如果不采用统计学,那就不算是质量控制。”
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坚信采用统计理论的质量控制系统是质量控制的终极方法,信息检验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革命性控制系统,而归纳统计学则是最为合理的方法。为推广统计质量控制,我邀请Eisaburo Nishibori 博士来日本管理协会授课,自己也一头埋进了对统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。